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文章发表】基于磁共振波谱技术的直接法餐后 LDL-C 下降原因探究
发布时间:2022-10-11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及其研究所团队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基于磁共振波谱技术的直接法餐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原因探究”的文章,文章基于核磁共振波谱技术(NMR),探讨直接法测得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餐后水平低于空腹水平的原因,提出了直接法测量所得的餐后LDL-C,并不适合用于衡量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文中特别致谢了谱天生物在核磁检测方面做出的支持。依托强大的核磁平台,谱天生物持续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用药指导、长期监测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推动以更精准的方式实现包括心脑血管、常见癌种等在内的筛查与用药指导。



研究背景


餐后血脂代谢紊乱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进食后LDL-C会发生明显下降,因此,一些指南将非空腹状态的血脂水平用于预测冠心病发生风险,然而这种下降是由于胆固醇绝对值减少还是胆固醇重新分布仍不明确。


临床上衡量LDL-C水平更为常用的是直接法,但直接法无法精确检测脂蛋白亚组分,且结果会受到脂蛋白亚组分颗粒大小变化的影响。最近已有研究发现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S)技术可检测脂蛋白的数量、密度、大小和构成,且结果不易受脂蛋白组分变化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比较直接法和NMRS测量的餐后血脂差异,探究餐后血脂亚组分的变化,有助于鉴别餐后LDL-C水平下降的真正原因;同时测量餐后PCSK9的水平,探究其与血脂变化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1. 人群


本研究纳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的85名受试者。


2. 分组


分成冠心病组(n=33)和非冠心病组(n=52)。非冠心病组又分为高TG组(n=13)和正常组(n=39)。冠心病组为缺血性心电图异常,且造影显示至少1支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高TG组为空腹TG>2.26 mmol/L的患者。正常人组为无高TG、无冠心病的受试者,排除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疾病患者。


3. 实验室检测和核磁共振波谱学脂质测定


记录所有受试者的临床信息,于空腹、餐后2h和4h取血液标本并分离血清,-80℃下保存。直接法检测生化与血脂指标,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检测脂蛋白颗粒及其亚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PCSK9水平。


4. 统计分析


正态分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Bonferroni法;非正态分布采用Friedman双向秩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²检验。PCSK9水平与脂蛋白颗粒数之间的相关性用Spearman相关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思路


在所有患者以及冠心病、糖尿病(DM)和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Gensini、PCSK9与NMR核磁结果的关系。



研究结果


1. 基线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85例受试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分别占38.8%、29.4%、12.9%,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占31.8%。详情见表1。


1.png



2. 餐后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颗粒中胆固醇的变化


85例受试者经直接法和NMRS测量受试者餐后的血脂情况见表2。与空腹状态比较,进食后2h、4h经直接法测量的LDL-C浓度下降(P<0.001),TRL-C增加(P=0.020)。经NMRS检测的LDL-C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餐后TRL-C升高(P=0.015),餐后4h VLDL-C和IDL-C均增加(P<0.001)。


2.png


85例受试者及各组经直接法和NMRS测量的空腹与餐后LDL-C和TRL-C水平见表3。在13例高TG受试者中,直接法及NMRS测得餐后L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32);在33例冠心病受试者中,直接法测得餐后LDL-C下降(P<0.001),NMRS检测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809);在39名正常受试者中,直接法测得餐后LDL-C下降(P=0.041),NMRS测得餐后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


3.png



3. NMRS检测餐后LDL不同亚组分的改变


餐后LDL不同亚组分颗粒发生浓度改变,大颗粒LDL-P浓度降低(P=0.001),中颗粒LDL-P浓度升高(P=0.008)。餐后胆固醇在LDL的不同组分中重新分布,大颗粒LDL-C浓度下降(P<0.001),中颗粒LDL-C浓度升高(P=0.001)。小颗粒LDL-P、LDL-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4。


4.png



4. 餐后PCSK9水平降低与餐后LDL-C降低和剩余胆固醇RC升高的关系


空腹、餐后2h和4h的PCSK9水平分别为299(233,397)、257(208,342)、251(215,34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餐后4h的PCSK9改变量与直接法测得LDL-C改变量呈正相关(r=0.172,P=0.020),但校正RC后无相关性(r=0.167,P=0.129,表5)。


NMRS 检测结果显示,在分别校正LDL-C和TG后,餐后4h的RC改变量与 PCSK9 水平呈负相关(r=-0.422,P<0.001;r=-0.336,P=0.002,表5)。


NMRS法测得餐后RC的变化幅度与PCSK9水平降低呈正相关(r=0.232,P=0.035)。


5.png




讨论


尽管临床上直接法测得餐后LDL-C明显降低,但NMRS并未观察到LDL颗粒的减少,说明进食后LDL中的胆固醇并未被肝脏清除,而是在LDL的不同亚组分中进行了重新分布,主要发生在大LDL颗粒和中LDL颗粒之间。直接法LDL-C可能更多反映了大颗粒LDL-C中的胆固醇浓度,而非所有LDL中的胆固醇浓度。


餐后血清PCSK9水平下降,与LDL颗粒数和LDL-C的下降并不相关。其水平同样受餐后肝内胆固醇流入影响,本研究发现餐后PCSK9降低的比例与RC增加的速率呈负相关,这表明餐后血清PCSK9水平的降低是由饮食所致。本研究同样观察到餐后4h的RC增加与 PCSK9呈负相关,表明餐后PCSK9的降低是肝内胆固醇稳态的代偿反应。


小结



胆固醇从大颗粒LDL中转移到中颗粒和小颗粒LDL中所致LDL-C的降低及重新分布,使得LDL致动脉粥样硬化能力更强;进食后肝内胆固醇浓度增加可能导致餐后血清PCSK9水平的降低。因此,直接法测量所得的餐后LDL-C,并不适合用于衡量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Copyright © 2022谱天(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Support by Unite talent
津ICP备17007797号-1